在未來的沙坪壩,一座占地35平方公里的國際物流城將拔地而起,成為一個產城景融合、國際化、生態話的新城區。
30日,在沙坪壩區深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新聞發布會上,沙坪壩區區長常斌表示,2020年,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獲批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了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節點。
△鳥瞰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黃金灣智谷。
目前,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展示中心、32萬平方米自貿區創新服務中心、25萬平方米五云湖景觀等第一批重大項目已經完工,國際化、現代化的綠色城區正在加快形成。
建西南地區全球新品首發地
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先導區、構建物流金融生態示范區、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布局,將成為國際物流城未來的發展目標。
常斌說,沙坪壩將努力推動把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打造為西部頂尖、國內重要、全球知名的物流金融生態示范區。
在未來的國際物流城里,將建設物流供應鏈金融中心,以現有的物流金服公司、基金公司、擔保公司為基礎,引進總部結算、跨境投融資等多種金融業態,積極開展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倉單運單質押等業務,構建完善的口岸金融體系。
建設多品類的專業市場,圍繞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多元化產品,研究設立大宗商品現貨中心、期貨交易所。
建設多層次的金融要素市場,探索在園區建立人民幣與美元、歐元和新加坡元的離岸交易市場,推動與境外金融要素市場進行合作。
同時,沙坪壩區還將立足資源稟賦,以物流為基礎,以貿易為重點,以金融為突破,促進產業規模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加速國際貿易產業轉型,優化發展加工貿易,引導產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加快發展一般貿易,扶持汽車整車、汽摩配件、機電設備等優勢品類商品。鼓勵發展轉口過境貿易,支持東南亞的咖啡、橡膠、水果等商品通過口岸保稅區中轉至中東、俄羅斯、中亞,打造國際商品中轉中心。
加速現代物流產業轉型,著力集聚一批國內外貨代和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引進金融、保險、檢測認證等關聯企業,建設鐵路口岸國際箱管中心、出口拼箱中心。依托多元化口岸功能,發展冷鏈、汽車、醫藥等行業國際國內物流、保稅倉儲及分撥物流,打造冷鏈商品、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藥品及醫療器械等進口分撥中心。依托鐵路國際行郵通道打造內陸國際郵(快)件互換中心,實現鐵路國際郵(快)件進出口物流功能,發展鐵路行郵物流。
除此之外,國際物流城還將加速新零售產業發展,建設鐵路口岸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打造集商品發布及零售消費功能的西南地區全球新品首發地和集散地。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推動建設集生產、研發、裝配、智慧分撥、云技術引導、結算等,集新零售生產、倉儲、運輸端功能集群管理的新零售產業綜合園區。
△青鳳孵化園。
△五云湖景觀。
截至11月陸海新通道班列已開行1137列
從2016年至今,沙坪壩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已經突破5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累計實現11600億元,和2016年相比,2020年增長了1400多億,年均增速超過了13.5%。
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功不可沒。作為沙坪壩區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載體,“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擁有內陸首個一類鐵路口岸,在今年10月,園區獲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常斌說,在今年 ,園區的鐵路口岸運營良好,進出口貿易也迅猛發展。其中,在國際通道開行班列方面,2020年,“陸海新通道班列”和中歐渝新歐班列的開行數量,都有了大幅增漲。
來自沙坪壩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1月,陸海新通道班列已經開行1137列,同比增長37%。中歐渝新歐班列開行2177列,同比增長44%。
同時,沙坪壩區還強化了鐵路口岸運營,今年進口保時捷、奔馳等車4800多輛,累計進口整車突破了19,000輛,國際郵運中心常態化運營郵包數量1975萬件,平均每天近6萬件,貨值2.45億美元,醫藥生物制品口岸進口實現零突破或者達到了12億元。
常斌說,包括正在規劃中的“國際物流城”,以及已經完工的“內陸開放高地展示中心”、“自貿區創新服務中心”等重大項目,將會真正凸顯沙區的國際化氛圍,沙區將持續深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未來的沙區將打造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先導區。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